没有一座建筑有必要从方方面面进行节能改造。即使有这样的先例,那也是失误。建筑作为人类思想和劳动的结晶,没有普遍适用的改造技术和改造模式。对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要从微观着眼,注重建筑的特性。
根据节能率确定改造目标
先确定节能改造的单项目标,再考虑各个单项目标综合起来的整体效果,最后对整座建筑的能耗进行评估,建筑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主体结构等部分能耗不同,要明确到底是哪个部分亟待改造。判断是否有必要对一个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应该以什么为标准?答案是节能率。
诸多因素影响评估结果
设计能耗并不是建筑在运行中的实际能耗,这二者之间往往存在差异。据他介绍,有些设计能耗并未达到绿色标准的建筑,由于进行了一系列局部更新、维修和结构加固,实际能耗已经达到绿色标准了。
不同地区的建筑能耗不一样,同一地区不同的建筑能耗不一样,同一座建筑在不同使用状态下的能耗也不一样,不能按照能耗指标明确的定额来评价建筑的节能性。如何统计减排量和减排收益是一道难题,并非查查电表、算算差值那么容易。
建筑节能工作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很容易受影响。
1、气候因素
在不太冷的冬天,建筑能耗会偏低;在非常冷的冬天,建筑能耗会很高。这是气象变化带来的能耗变化,不是节能改造工作给建筑带来的变化。
2、建筑运行模式
3、人为因素
节能收益不可忽视
除了节能率,改造费用也是必须考虑的。我们既要注重节能改造的社会效益,又要考虑节能改造的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建筑节能改造已从单纯考虑能效问题转变为需要综合考虑能效和投入产出比,我们认为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不能一味为了应付政府部门指标核查。